点、线、面相结合整合教材
——在历史复习课中实现减负增效
竞彩篮球比分直播 王立敏
【内容摘要】 复习课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个高效的复习课应该使学生能巩固知识,升华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单单就一个考点或者一个内容进行机械地记忆,不能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更不能升华知识,古为今用。笔者认为点、线、面相结合整合教材是实现历史复习课的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文中将结合几个教学案例,对如何上好复习课发表一些浅见。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复习课 减负增效 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周围的很多学生,都认为历史很难学,知识浩如烟海,需要死记硬背,即使花了很多功夫也前后混淆、一片混乱。笔者认为一个高效的复习课可以改善这个问题。
复习课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个高效的复习课不仅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单单就一个考点或者一个内容进行机械地记忆,使学生置身于纷繁杂乱的历史知识之中,不能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收获自然不大。
二、上好复习课:点、线、面相结合整合教材
《新课标》指出: 教材既不是圣经,也不是普通的教学资源。教材不仅提供教学材料,同时提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走出“教材就是圣经”的误区。重新整合,就是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重新整理组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逻辑性,条理性,教材的重新整合可以是一节课的内容,一个单元的内容,不同书本的内容。
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课标,明确适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摆脱教材的束缚。可以说历史课程标准是整合教材的指路灯,统率着整合教材的全过程。“教材整合”还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作指导,以学情为基础,以点、线、面相结合为方式,最终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三、以教学案例解析如何上好“复习课”
(一)新授课复习
主要解决一个一个“点”的问题,就是在每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安排的复习。它的特点就是结合新授课及时进行。目的就是及时、有效的巩固新知识。一个单元的课与课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关联性,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一方面复习了上一节课内容,同时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的教学中,这种“复习”实现了旧课与新课的完美衔接。
案例: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的时候,我做了这样的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第11课都学习了什么内容啊?
生: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师:发展指的什么呢?
生: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师:曲折呢?
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师:可以说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现在老师想知道的是失误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生:第一……第二……最后文革的时候我们犯了左倾错误,没有分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误地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经济建设。
师:非常标准。那么经济建设被忽视的结果是什么?
生:经济损失惨重,人民生活困苦……
师:文革结束后我们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要变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做的是纠正文革时期思想和政治上的错误,而这些转折是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一届三中全会,来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就很自然地把12课用11课的主要内容唤醒,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很好的呈现出来,实现了知识的衔接性,把看似孤立的知识很好的整合在一起,给知识以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效果很好。
课堂上由于时间比较紧,进度比较快,加上每个人基础不一样,能力有大小,所以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会出现不同情况,有的理解深一些,有的理解浅一些,有时甚至不理解。课后进行复习,我们针对自己的问题,多思考,会使我们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入一些,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和启发,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只有温故知新,加深理解,我们才记得更牢,掌握得更好。
(二)单元复习
就是把这一个一个“点”串成一条“线”。学完一个单元,要对这个单元进行及时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建构这一体系的能力。例如在学完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时候由于这一单元内容多:8课内容;时间跨度大:1840——1949;事件杂:列强侵略,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内战。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费力,所以我在学习完之后,作了这样的总结:1\2\3\4\5
即:一个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个革命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义革命:1919——1949
三场国内革命战争
战争名称 | 不同称呼 | 时间 | 性质 | 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影响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 国民大革命运动时期 | 1924——1927 |
民主革命 |
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 1927——1937 | ||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 解放战争时期 | 1946——1949 |
四种阶级探索活动
阶级属性 | 探索活动 | 时间 | 指导思想(口号) | 活动影响 |
农民阶级 | 太平天国运动 | 1851——1864 | 平均主义 |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
地主阶级 | 洋务运动 | 19世纪60——70年代 | 自强;求富 | |
资产阶级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1898年、1912年、1915年 | 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民主科学理念 | |
无产阶级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1919年——1949年 | 马克思主义 |
五场列强侵华战争
侵华战争 | 时间 | 直接原因 | 根本原因 | 结果 | 屈辱条约 | 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 |
鸦片战争 | 1840——1842 | 禁烟运动 |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掠夺原料和开拓市场的需求 |
清政府战败 | 《南京条约》 | 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 | 英法修约要求遭拒 |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 清政府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资本输出的需求 | 《马关条约》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 | 义和团运动 | 《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1937——1945 | 宛平城事件 | 中国胜利 | 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
【案例分析】用这种方法对该单元内容进行了复习,学生们反馈效果很好,以前觉得杂、乱、繁的知识点变的清晰明了。
保证知识清晰度的同时也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完整的知识学下来,难免出现漏洞和缺欠,通过有效的单元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凡是抓紧复习的学生在学习中的漏洞和缺欠都及时地得到了补足,很少在学习上“欠债”。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有效的。
(三)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是把一条一条“线”组成一个“面”。人教版教材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对于初中历史理解比较透彻的学生来说还可以接受,但是按照现在的中考体例,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往往是应付考试,考试一过所有内容都交给历史老师了。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期末复习进行教材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必修一教材为政治史内容,按教材顺序为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中国众多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现代中国当代世界。有些学生觉得有点乱:一会西方一会中国,为了方便横向比较我们在进行新授课的时候可以按照课本顺序进行,为了方便学生纵向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我做了这样的复习提纲:第一、四、六、七四个单元放在一起作为中国政治史进行复习,二,三,五,八四个单元放在一个体系里作为世界其他国家历史进行复习。
【案例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复习弥补了新授课时的不足,同时又对该知识体系进行了纵横两方面的比较。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历史空间。
将历史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提高历史有效性的真正意义所在。
结语: 一个学生,通过平时分课、分单元的学习,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对各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通过复习时的全面回顾,查漏补缺,又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但这些远远不够,还需把已学知识系统化。作为历史学科,我们知道,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这些知识点本身又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不把平时一点一点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组织起来,就不能掌握系统的知识。通过点线面相整合的有效复习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变换了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复习体系,加强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在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漫漫长途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资料:(1)《基于复习课的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策略的探究》
(2)《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